“白化”蟑螂的短暂一生

照片由乔·昆克尔(Joe Kunkel)在1964年拍摄,作为一名本科生独立研究的一部分。这项研究促成了他的第一篇发表的论文(昆克尔,1966)。在这里,我们看到了德国小蠊五龄幼虫蜕皮成六龄雌性若虫的过程。


蜕皮期间(节肢动物旧表皮的脱落),蟑螂的新表皮呈乳白色。这导致许多新手声称发现了白化蟑螂。但是,很遗憾,长达一小时的蜕皮过程以新表皮的晒黑(和硬化)和“白化”蟑螂的“灭绝”而结束。


德国小蠊蜕皮 + 0 分钟 (利用镜子反射)。在吞咽空气产生的静压力下,背角质层刚刚裂开!



蜕皮 + 1分钟。幼虫继续吞咽空气,从旧表皮中膨胀出来。



蜕皮 + 3分钟。腿和触角正从旧的表皮鞘中抽出。



蜕皮 + 8分钟。腿和触角第一次自由了。膨胀仍在继续。


蜕皮 + 10分钟。新蜕皮的幼虫达到新的最大尺寸。它暂时硬化到这个尺寸。


蜕皮 + 17.5分钟。

紧缩的过程正在进行中。幼虫反刍吞咽的空气,变得更扁平。


蜕皮 + 19.5分钟。现在几乎瘪下来了。


蜕皮 + 35.5分钟。现在相当扁平,在其背角质层开始裂开后1小时,幼虫新的角质层开始硬化并明显的变暗。四个小时后,它会变得越来越黑,并可以开始进食,用生长的组织填满新生的肢体。


蜕皮 + 11小时。

现在,经过一夜的时间,六龄雌性幼虫尽可能的变黑了,并且还没有开始进食来填充新的组织空间。


这种硬化和变黑的六龄雌性龄虫可以在15摄氏度的环境中存活长达一个月,然后把它和食物一起放在30摄氏度的环境中,开始蜕变为一只成年雌虫(昆克尔,1966)。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bio.umass.edu/biology/kunkel/bgmolt.html